网站为成考交流网,主要为考生提供云南成考报名时间、报名入口和报名费等成考有关问题的资讯服务,网站内容请自行判断正确性,官方信息以云南省招生考试网为准。网站地图

云南成考网
云南成考网

地区: 昆明成考 曲靖成考 玉溪成考 昭通成考 丽江成考 普洱成考 保山成考 临沧成考 楚雄成考 红河成考 迪庆成考 文山成考 西双版纳成考 大理成考 德宏成考 怒江成考

2021年专升本《医学综合》知识点总结(医学类)

文章来源: 云南成考网 发布时间: 2021-06-18 15:43 作者: 浏览次数: 1682
成人高考专业、成人高考院校、成人高考怎么报名、函授报名、函授本科以及云南专升本、云南远程教育等相关资讯

  2021年专升本《医学综合》知识点总结

  内部资料,切勿外传!

  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点

  人体解剖学

  一、骨学

  重点及考点:

  ☆骨的分部、形态、构造和功能

  ☆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胸骨角的概念和意义

  ☆颅骨的组成和功能,翼点

  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

  椎骨的形态:

  (1)颈椎(7块)

  (2)胸椎(12块):椎体和横突有肋凹,棘突叠瓦状

  (3)腰椎(5块):椎体肥大,棘突板状,矢状位水平向后

  (4)骶骨形态:5个骶椎融合,三角形,4对骶前孔,4对骶后孔,岬为产科测量

  骨盆入口标志;骶髂关节,骶正中嵴,骶角是骶管麻醉体表标志

  (5)尾骨:4-5尾椎愈合形成

  胸骨的分部、胸骨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胸骨分三部分: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柄上缘中部的凹陷部分,胸廓上口由胸骨炳上缘、第一肋

  以及第一胸椎体形成,即颈静脉切迹;构成胸廓上口,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胸骨角,第2肋切迹,是临床计数肋骨的标志;

  颅骨位于脊柱上方,由23块形状和大小不同的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

  8块颅骨和15块面颅组成

  重点:翼点

  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95px处,为额、顶、蝶、颞四骨相汇合处,多数呈"H"型,

  少数呈"N"型。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碎片可伤

  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二、关节学

  重点及考点:

  ☆关节的基本结构及辅助装置

  ☆脊柱整体的形态、生理弯曲及其运动;椎间盘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胸廓构成和运动

  ☆肩关节、肘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

  ☆骨盆的构成、形态及其分部

  ☆髋关节、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1)肩关节

  组成:肱骨头和肩胛关节盂

  结构特点:关节头大,有盂唇,关节囊薄而松弛,尤前下方。喙肱韧带加强,肱

  二头肌长腱穿过,止于关节盂上方

  性质:典型多轴球窝关节

  运动:三轴运动,冠状轴,屈伸;矢状轴,收展;垂直轴旋内旋外,环转运动

  (2)肘关节

  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肱骨小头和桡骨小头凹)、桡尺近侧关节

  结构特点:一个关节囊包括三个关节,囊前后松弛薄弱,韧带(桡侧副韧带、尺

  侧副韧带和桡骨环形韧带)加强,关节脱位常向后方

  运动:肱尺关节为主,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和远侧关节联合运动,肱桡关

  节可配合旋转运动

  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体表可摸及,肘关节伸直,三点一线,屈90度,

  等腰三角形

  三、肌学

  重点及考点:

  ☆斜方肌、背阔肌

  ☆膈的3个裂孔的名称及其穿行结构

  ☆腹肌

  ☆胸锁乳突肌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下肢肌(臀大肌)

  膈的3个裂孔的名称和穿行结构胸腹之间,穹窿状,周围肌腹,中间腱膜,称

  中心腱,有三个孔

  主动脉裂孔:12胸椎,主动脉和胸导管

  食管裂孔:10胸椎,食管和迷走神经

  腔静脉孔:8胸椎,下腔静脉

  作用:呼吸肌,助吸气呼气,与腹肌同时收缩可增大腹压,利于排便、分娩和呕吐

  等。

  上肢肌

  1.三角肌

  瘫痪:肩外展受限,萎缩成方肩,腋神经支配

  2.肱二头肌前臂前群最浅层,短头长头合成一个肌腹,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可

  做屈肘关节运动,旋后,屈肩运动,肌皮神经支配

  3.肱三头肌长头,内外头,三头合成一腱,止于尺骨鹰嘴,伸肘关节和伸肩关

  节运动,桡神经支配

  下肢肌

  1.臀大肌

  髋关节后伸和外旋,下肢固定时伸直躯干,维持平衡,臀下神经支

  配

  2.股四头肌4个头合并肌腱越过髌骨成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伸膝关节、

  屈髋关节,股神经支配

  3.股二头肌长头短头以长腱止于腓骨小偷,伸髋关节、屈膝关节,小腿外旋,

  坐骨神经支配

  4.小腿三头肌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形成,三头肌腱粗大称跟腱,止于跟骨结节,胫神

  经支配,足跖屈,腓肠肌屈膝关节,站立时可固定膝关节和踝关节,防止身体前倾。

  四、消化系统

  重点及考点:

  ☆腭扁桃体、頦舌肌

  ☆三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腺导管的开口部位

  ☆咽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点

  ☆食管的形态、分部、食管的狭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胃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大肠(直肠、肛管)

  ☆消化腺(输胆管道)

  ☆腹膜(大网膜、陷凹)

  食管的狭窄部及其临床意义

  三处生理性狭窄,一为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375px,二在食管于左主支气管交叉

  处,距中切牙625px,三在食管穿膈处,距中切牙1000px

  狭窄处是食物异物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胃

  形态肌性球囊形,前后壁,入出口和上下缘。入口与食管相连—贲门,出口与

  十二指肠相续—幽门,胃小弯,角切迹,胃大弯

  分为4个部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幽门窦和胃小弯是胃溃疡和胃癌的

  好发部位

  位置:中度充盈,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在腹上区

  小肠

  消化吸收主要场所,上自幽门,下续盲肠,自上而下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大肠

  (1)分部及特点

  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

  (2) 盲肠回盲瓣,控制速度,防止逆流。

  (3)阑尾连于盲肠后内侧壁,被腹膜包裹,于盲肠连接是三条结肠带汇集点,

  手术追踪寻找可靠方法。位于右髂窝,

  根部的体表投影: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外、中1/3交界处,麦氏点,急性有明

  显压痛。

  (4)结肠的分部M形,升、横、降、乙状结肠

  (5)直肠的形态和构造

  直肠的2个弯曲: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冠状有3个侧曲直肠镜检(直

  肠横襞)

  (6)肛管的形态和构造

  肛柱、肛瓣、齿状线,肛梳/痔环

  白线/Hilton线:内外括约肌分界处。

  肛门内、外括约肌(控制排便)和肛提肌

  肛门括约肌浅部和深部对控制排便极为重要

  胆囊和输胆管道

  (1)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

  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下方,炎症时有压痛。

  (2)输胆管道的组成和开口

  胆小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

  头

  肠

  肝胰壶腹括约肌,空腹时收缩,储存和浓缩胆汁,进食后舒张,胆汁进入十二指

  腹膜形成结构

  (1)小网膜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

  (2)大网膜、横结肠、空回肠

  四层腹膜,丰富脂肪组织和巨噬细胞,保护,炎症限制

  (3)系膜

  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

  (4)陷凹

  直立,男性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直肠子宫陷凹为腹膜腔最低处。临床上用于穿刺

  诊断和治疗。

  五、呼吸系统

  重点及考点:

  ☆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的部位

  ☆喉的构成、喉腔的分部

  ☆左、右支气管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肺的形态、构造和分叶

  ☆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胸膜隐窝及其临床意义

  鼻旁窦是含气空腔,共4对,蝶窦、筛窦(分前、中、后三群)、额窦和上颌

  窦。

  各窦位于同名的颅骨内,温暖和湿润空气,对发音发生共鸣。鼻旁窦均开口于鼻

  腔,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上颌窦、额窦和筛窦前、中群均开口于中鼻道。

  鼻旁窦内黏膜与鼻黏膜相延续,故鼻腔炎症时常引发鼻旁窦炎。上颌窦因开口位

  置较高,分泌物不易排除,窦腔积液时,体位引流很重要。

  喉腔由喉壁(喉软骨、韧带、纤维膜、喉肌)内衬黏膜而成,在外侧壁上有上、

  下两对黏膜褶皱突入喉腔,上方一对称前庭襞,左、右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

  下方一对为声襞,左右声襞之间称声门裂。此处是喉腔中最狭窄的部位。

  喉腔借前庭裂与声门裂分成三部分:

  前庭裂以上部分称喉前庭;

  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的部分称喉中间腔,该腔两侧延伸的隐窝称喉室,

  声门裂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称声门下腔,此部黏膜下层组织疏松,炎症时易发生

  喉水肿,尤其婴幼儿更易发生急性喉水肿而致喉梗塞,从而产生呼吸困难。

  肺

  1.位置和形态

  肺左、右各一,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

  形态两肺外形不同,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肺呈圆锥形,分一尖、一底、

  三面(肋面、内侧面、膈面)、三缘(前、后和下缘)。

  肺尖(肺上端钝圆)——突向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上方2—3厘米。

  肺底——与膈相邻,故称膈面,向上凹陷。

  肋面——与胸廓外侧壁和前、后壁相邻。

  内侧面——邻纵膈,又称纵隔面,中间有一凹陷,叫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

  静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肺的部位,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膜包绕,总称为肺根。

  三缘——后缘圆钝,前缘锐利(左肺前缘有心切迹,下方有一突起称左肺小舌),

  下缘锐利。

  2.肺的分叶两肺共五叶,左肺借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水平裂、斜裂分

  为上、中、下三叶

  3.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两肺下缘均沿第6肋软骨下缘斜向外下方,在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

  8肋相交,在肩胛线与第10肋相交,进后正中线处,达第10胸椎棘突的高度。

  肺下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标志线

  锁骨中线

  腋中线

  肩胛下线

  后正中线

  肺下界

  第6肋

  第8肋

  第8肋

  第10肋

  第11肋

  第10胸椎棘突

  第12胸椎棘突

  胸膜下界

  第10肋

  六、泌尿系统

  重点和考点:

  ☆肾形态、位置和构造,肾的被膜及肾的固定装置

  ☆输尿管的分部、狭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膀胱,膀胱三角

  输尿管的狭窄部位及临床意义

  三处:

  第一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的移行处(起始处);

  第二狭窄位于小骨盆上口,跨越髂血管处;

  第三,位于输尿管斜穿膀胱壁处。

  肾盂结石易于在这些狭窄处滞留。

  膀胱

  膀胱三角的位置极其临床意义

  膀胱内被覆黏膜,当膀胱空虚时,黏膜聚集成皱褶,充盈时皱褶消失。在膀胱底内

  面,两侧输尿管入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

  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光滑,称为膀胱三角。此处是肿瘤、结

  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五)女性尿道

  短、直、宽,长3-125px。尿道内口约平耻骨联合,行向前下方,穿过尿生殖膈,

  开口于阴道前庭的尿道外口。外口位于阴道口的前上方。

  七、男性生殖系统

  重点及考点:

  ☆睾丸的形态、位置及其功能

  ☆输精管的行程和分部,精索的构成

  ☆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及其临床意义

  八、女性生殖系统

  重点及考点:

  ☆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其功能

  ☆输卵管的分部及其意义

  ☆子宫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

  ☆阴道穹及其临床意义

  ☆会阴:坐骨直肠窝

  九、脉管系统

  重点及考点:

  ☆心的瓣膜;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及其分布,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的名称,锁骨下动脉的主

  要分支的名称,上肢动脉主干,掌深弓和掌浅弓,腹主动脉分支名称;子宫动脉的形成,

  下肢动脉主干的名称

  ☆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的分布

  ☆上腔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临床意

  义

  ☆下肢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及其特点,

  ☆胸导管和右淋巴管的行径及配布特点

  1心腔的瓣膜

  (1)右心房的瓣膜前部为固有心房,

  其前上部向左呈椎体形突触的部分称右心耳。后部为腔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口

  开口于腔静脉窦的上、下部

  (2)右心室的瓣膜三尖瓣防止血液逆流至右心房。

  右心室流出道的出口时肺动脉口,通向肺动脉干。肺动脉瓣防止血液反流入右心

  室。

  (3)左心室的瓣膜二尖瓣主动脉瓣。

  2心传导系统的组成由一些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

  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

  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

  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心的血管。从心室发出后,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

  于毛细血管。由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各级分支运送动脉血;而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

  干及其分支运送静脉血。

  主动脉的分部和主动脉弓的分支

  (1)分部

  ①升主动脉起自左心室的主动脉口,沿上腔静脉左侧向右前上方斜行,至右侧

  第2胸肋关节高度移行为主动脉弓。升主动脉分支有左、右冠状动脉

  ②主动脉弓续接升主动脉,弓形弯向左后方,至第4胸椎下缘处移行为降主动

  脉

  ③降主动脉以膈的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④胸主动脉位于胸腔的后纵膈内,在第4胸椎下缘续接主动脉弓,沿脊柱左前

  方下行,至第12胸椎高度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其分支主要分布于

  胸部。

  ⑤腹主动脉在腹腔内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至第4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

  脉。其分支主要分布于腹部

  ⑥髂总动脉沿腰大肌内侧下行,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髂内动

  脉分支分布于盆腔,髂外动脉分支分布于下肢。

  (2)主动脉弓 的分支自右向左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3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主要分支

  (1)锁骨下动脉其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沿胸膜顶内侧上行

  至颈根部,弓形向外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缘延续为腋动脉。其主要分支有

  ①椎动脉向上穿过第6颈椎的横突孔,再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分支分布于脑和

  脊髓

  ②甲状腺下动脉行向上内,分布于甲状腺

  ③胸廓内动脉向下入胸腔,沿第1-6肋软骨后面下行,

  分支分布于胸前臂、心包、膈和乳房等。

  锁骨下动脉的直接延续—腋动脉是上肢的动脉主干

  (2)腋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延续,经腋窝深部下行,至背阔肌下缘移行为肱动

  脉。其分支分布于肩部和胸部

  (3)肱动脉其连续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深部分为桡动脉和尺

  动脉。肱动脉沿途分支分布于臂部和肘关节。在肘关节稍上方,肱二头肌腱的内侧可触

  到肱动脉的搏动,测量血压时,即在此听诊

  (4)桡动脉先经肱桡肌于旋前圆肌之间,继而在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下行,至桡腕关节处,发出掌浅支入手掌,主干绕过桡骨茎突下方至手背,穿第1掌

  骨间隙入手掌深部,末端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形成掌深弓。桡腕关节上方,桡侧

  腕屈肌的桡侧,桡动脉的位置表浅,是临床上重要的触摸脉搏的位置。

  (5)尺动脉其自肱动脉发出后,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下行,至腕掌

  侧面发出掌深支,其末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形成掌浅弓。

  4胸主动脉的脏支和壁支的概念

  胸主动脉是胸部的动脉主干,位于脊柱胸部的左前方,其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两种。壁

  支:有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分布于背部、胸壁和腹壁上部。脏支:均较细小,主要分布于食管、气管、支气管、心包等胸腔脏器。

  5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腹腔干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分支和分布

  (1)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壁支和脏支,脏支远较壁支粗大

  ①壁支主要四对腰动脉、膈下动脉和骶正中动脉等。分布于腹后壁、膈下面、脊

  髓和盆腔后壁等处带,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②脏支主要分布于腹腔内器官,有成对的和不成对的脏支两种。成对的右肾动

  脉、肾上腺中动脉和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不成对的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

  (2)腹腔干的分支和分布是腹主动脉不成对的脏支,为短而粗的动脉干,在主

  动脉裂孔的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的前壁,并即可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①胃左动脉行向左上方,至胃的贲门处,沿胃小弯向右行,沿途分支分布于食

  管腹段、贲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

  ②肝总动脉向右行至十二指肠上部的上缘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分为肝固有动

  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子宫动脉的行径及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沿盆侧壁下行,进入子宫阔韧带的底部两

  侧腹膜之间,在距子宫颈外侧50px处越过输尿管的前下方至子宫颈。子宫动脉分支分布于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卵巢,并于卵巢动脉吻合。

  上腔静脉的组成和属支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右侧下行,穿纤维

  心包,注入右心房,在穿心包之前,有奇静脉注入

  上肢的浅静脉分深静脉和浅静脉。上肢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汇合成

  腋静脉,上肢浅静脉包括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其属支

  下肢的浅静脉分深静脉和浅静脉。深静脉于同名动脉伴行,最终汇合成股静脉,经

  腹股沟韧带的深面延续为髂外静脉。下肢浅静脉包括小隐静脉和大隐静脉及其属支

  淋巴管道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①毛细淋巴管为淋巴管道的起始部,以稍膨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并彼此吻合

  成网。此管比毛细血管具有更大的通透性。一些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脂滴、细菌、癌细胞等,可进入此

  ②淋巴管由上者逐渐汇合而成,其结构与静脉相似,有丰富的瓣膜。多于血管

  伴行,但数量较多。此在向心行程中,一般都经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

  ③淋巴干全身各部的淋巴管在经过相应的淋巴结后,汇合成较大的淋巴干,全

  身共有9条

  左右颈干头颈部的淋巴管汇合而成

  左右锁骨下干上肢及部分胸壁

  左右支气管纵膈干胸腔器官和部分胸、腹壁

  左右腰干下肢、盆部和腹腔内成对器官及部分腹壁

  肠干一条,腹腔内部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汇合而成

  ④淋巴导管9条淋巴干汇合成2条淋巴导管,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

  静脉角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胸腺

  胸导管的起始及收受范围其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

  乳糜池,经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逐渐移向左侧,经胸廓上口至左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乳糜池位于第1腰椎前方,成囊状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胸导管在注入左静脉角处接受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

  气管纵膈干。因此,其收集下半身和左侧半身,即全身3/4区域的淋巴。

  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受范围

  为一短干,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膈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其收集右侧上半身,即身体右上1/4区域的淋巴。

  生理学

  一、概述

  重点及考点:

  ☆稳态

  ☆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

  1单纯扩散(被动转运)

  定义: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或电压差

  高—→低

  哪些物质?O2,CO2

  2易化扩散(被动转运)

  定义:非脂溶性,特殊蛋白帮助,电-化学梯度

  浓度高—→低

  种类:葡萄糖、氨基酸及各种离子

  载体介导

  哪些物质?葡萄糖、氨基酸

  通道介导

  哪些物质?钠离子、钾离子(2014)、钙离子、氯离子

  3主动转运

  定义:耗能,逆电-化学梯度

  浓度低—→高

  最重要的:钠离子,钾离子的主动转运

  4胞吞和胞吐作用

  哪些物质?大分子或固态、液态的团块;

  细胞发生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

  经历一系列有次序的变化后恢复正常,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分为4个时期(2014)

  (1)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钠离子通道失活

  (2)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后,阈上强度的再次刺激可引起动作电位,兴奋性低

  于正常水平,失活钠离子通道开始恢复

  (3)超常期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性高于正常,钠离子通道基本复活,膜电

  位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

  (4) 低常期阈上刺激方可,兴奋性低,钠离子通道完全恢复,膜电位绝对值大于

  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

  定义: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内较膜外为负,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

  膜内电位-10mV~-100mV);分类:

  极化:膜两侧内负外正

  超极化:膜内负值增大

  去极化/除极化:膜内负值减小

  反极化:膜电位由零变为正值,膜电位与静息电位极性相反

  复极化:刺激后,先去极化,再恢复为安静时膜内负值

  3.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1)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匀分布

  膜内高钾,膜外高钠。膜外负离子以氯离子为主,膜内以大分子(如蛋白质阴离

  子)为主。

  2)静息状态下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对钾离子通透性大,对钠离子通透性

  小,对其他无通透性。

  细胞内钾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外电位变正,膜内因蛋白质阴离子负电荷增多,电

  位变负。膜内、外电位差阻止钾进一步外流。当促进钾外流的浓度差扩散力和阻止钾外

  流的电场排斥力的力量达到平衡时,膜内、外的电位差为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钾外流形成的一种接近钾电-化学平衡电位的电位

  3)钠钾泵维持细胞内外的钠钾离子不对称分布

  动作电位

  三、血液

  重点及考点:

  ☆体液

  ☆神经和体液调节使血量恢复

  ☆血液的功能

  ☆血浆胶体和晶体渗透压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和抗凝

  ☆ABO血型与输血原则

  体液和血量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定义:人体内所含的大量液体总称为----

  比例:正常成年人的体液量约占机体总重量的60%

  分类:按存在部位,分为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

  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少量的脑脊液、淋巴液等,是细胞直接接触和生

  活的液体环境,故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血液的基本功能

  ①运输功能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浆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以及

  各种调节物质、抗原和抗体等,某些血浆蛋白可与脂溶性物质结合,使之成为水溶性物

  质,以便于运输

  ②缓冲功能血浆中有很多缓冲对(碳酸氢钠/碳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等)

  (2014),可缓冲血浆中酸碱度的变化。血浆正常pH是7.35-7.45.第一对缓冲对最重要,

  浓度比值保持20/1,血浆pH稳定于7.4左右。可通过肾调节血浆中碳酸氢钠的浓度,

  通过呼吸调节血浆中碳酸的浓度,使比值保持此范围,血浆pH保持正常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

  血浆渗透压是血浆中溶质颗粒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的总和。正常人的血浆渗

  透压为300mmol/L。

  (1)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胶体溶质颗粒(主要是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即产

  生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血浆蛋白颗粒大、数量少,渗透压为1.5mmol/L,

  但胶体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故具有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

  正常血容量的生理意义

  (2)晶体渗透压晶体溶质颗粒(无机盐)形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数量多,

  是主要力量。晶体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但难于透过细胞膜,因此该渗透压具有调节

  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细胞正常大小、形态及功能的生理意义。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概念

  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纤维蛋白原

  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将红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1-2h

  后,血凝块发生回缩所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

  (1)内源性凝血完全依靠,因子X激活,由因子XII始动

  (2)外源性凝血不完全依靠,因子X激活,由因子III始动

  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和抗凝

  (1)基本反应过程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瀑布样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12

  个因子参与,3个基本阶段

  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三步骤

  第一步X----- Xa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

  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

  ↓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抗凝系统分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系统指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及可溶性

  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达到抗凝的目的。

  体液抗凝系统指血浆中存在很强的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III和肝素。

  四、血液循环

  重点及考点:

  ☆心室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产生的机制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电图

  ☆心动周期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影响心排出量调节

  ☆动脉血压的形成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冠脉循环的特点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每搏排出量每搏排出量↑,心缩期中主动脉和大动脉内的血量↑,管壁受到

  的侧压力↑,动脉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压↑,舒张压升高不多,因此脉压↑

  ②心率:↑,心舒张期缩短,舒张压↑,收缩压↑不显著,表现为舒张压↑,收缩

  压↑不明显,故脉压↓

  ③外周阻力:是指血液流向外周血管时遇到的阻力。主要由小动脉和微动脉产生

  的,该阻力↑,表现为舒张压↑,收缩压↑不明显,故脉压↓

  ④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具有缓冲血压变化的作用,使收缩压不会↑过高,舒张压

  ↓过低。老年人大动脉弹性减低,可出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如果同时有小

  血管硬化,外周阻力↑,则收缩压和舒张压都↑。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两者相适应,使血管有一定充盈,血压也维

  持正常水平。循环血量↓(大失血)而血管容量不变,可引起血压↓;循环血量不变

  而血管系统容量↑,也可引起血压↓。

  中心静脉压(2014)、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定义: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血压

  正常成人为0.4-1.2kPa(4-300pxmH2O)

  意义: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一个指标,可反映心脏射血能力(射血能力↓,中心

  静脉压↑)和静脉回流的速度(静脉回流障碍或血量↓,中心静脉压↓)

  应用:临床上输液治疗休克,须观察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变化

  中心静脉压↓,提示输液量不足

  中心静脉压↑,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

  流的阻力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反映血管充盈程度的指标

  血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静脉回心血量↑

  充盈↑,静脉回心血量↑

  ②心脏收缩力↑,收缩时心室完全排空,舒张期心室内压低,对心房和大静脉

  抽吸力量大,静脉回心血量↑

  右心衰,射血力↓,血液淤积,回心血↓,患者出现颈外静脉怒张,肝充血肿

  大,下肢水肿等

  ③体位改变卧位变立位,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静脉扩张,容量↑,回

  心血↓

  高温下明显/长期卧床的患者,由平卧位突然站起来,出现晕厥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收缩,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瓣膜阻止血液倒流。肌

  肉泵/在立位下降低下肢静脉压和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潴留/跑步时

  ⑤呼吸运动,吸气时胸内压↓,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扩张,有利于静脉血

  回流。呼气时回心血量相应↓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与水肿的关系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

  静水压)。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组织液动态平衡,血量和组织液量维持相对稳定

  ①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生成↑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生成↑。由于肝病、肾病及饥饿等造成血浆蛋白

  质↓时,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生成↑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部分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生成

  ↑,回流↓

  ④淋巴液回流:回流受阻,组织液潴留引起水肿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满足对血流量的需要,协调血流量分配

  1.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①心迷走神经: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排血量减少。

  ②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节后

  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β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

  排血量增多。

  (2)血管的神经支配

  ①交感缩血管神经单一支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

  合,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产生缩血管效应

  ②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动物如猫、狗,递质为乙酰胆碱,阿托品可阻断效应。

  此纤维平时无紧张性活动,在动物处于情绪激动状态和发生防御反应时发动,使骨骼

  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人类中可能也有。

  ③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少数器官如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

  等血管平滑肌除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外,还接受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此纤维

  只对器官组织局部血流起调节作用,对循环系统总的外周阻力的影响很小。

  减压反射过程:动脉血压↑,压力感受器兴奋,窦神经(后并入舌咽神经)和主

  动脉神经(后并入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心迷走中枢兴奋,心交感紧张和交感

  缩血管中枢抑制,心率↓,血管平滑肌舒张,心排血量↓,外周阻力↓,故动脉血压下

  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升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减压反射作用↓,压力感受器刺激↓,窦神经和主动脉

  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心迷走中枢抑制,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心率

  ↑,心缩力↑,外周血管收缩,心排血量↑,外周阻力↑,故动脉血压回升至正常或

  接近正常。

  内部资料,切勿外传!

  该反射是负反馈调节,意义: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防止动脉血压过高或过

  低。

  2.体液性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自肾上腺髓质,对心血管作用有共性又有特

  殊性。

  共同点:可与α类和β类受体结合。在心脏,与心肌上的β1类受体结合,产生

  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心排出量增加。在血管,

  与α(血管收缩)、β2(血管舒张)类受体结合。

  不同点: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力强,肾上腺素可与两种受体结合,与β受

  体结合更强,与α受体结合弱。

  肾上腺素:心率↑,心肌收缩力↑,心排出量↑,动脉血压↑。对外周血管作用随

  不同受体而不同。皮肤、肾、胃肠道等上,α受体优势,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骨骼肌

  和肝血管中,β受体优势,小剂量引起血管舒张,大剂量兴奋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

  主要引起心脏活动加强(临床上用作强心剂),使外周血液重新分配,对外周阻力影

  响不大。

  去甲肾上腺素:使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临床

  上用作升压剂)。对心脏的作用,在完整机体内,由于减压反射的掩盖而不明显。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当肾缺血或流经远曲小管的钠减少时,可产生一种酸性蛋白酶,称为肾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III

  后两者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皮质等细胞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促进肾上腺皮

  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保钠、保水,直接促进肾小管对钠、水的吸收;促进交感神经末

  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是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加强,并引起渴感。

  最重要的血管紧张素II的生理作用:很强的缩血管作用,引起小动脉收缩,外

  周阻力增加,小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心排出量增多,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3)组织代谢产物的局部调节作用

  如腺苷、二氧化碳、氢离子、乳酸和钾离子等在组织中浓度增大时,能引起局部

  血管舒张。

  五、呼吸

  重点及考点:

  ☆肺通气的动力、胸内压

  ☆肺的弹性阻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

  ☆肺换气的因素

  ☆O2的运输、氧离曲线、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CO2的运输方式

  ☆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中枢化学感受器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异同点

  位置

  感受细胞

  感受刺激

  作用

  延髓腹外侧浅

  表部位

  神经细

  [H+]↑(pH↓)调节[H+],中枢

  中枢感受器

  外周感受器

  胞

  p(CO2)↑

  有稳定pH环境

  在机体低O2时,

  维持对呼吸的

  驱动

  颈动脉体和主

  动脉体

  pH↓、p(CO2)

  ↑、p(O2)↓

  Ⅰ型细胞

  六、消化和吸收

  重点及考点:

  ☆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消化管的神经支配

  ☆胃肠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胃液分泌的调节

  ☆胃运动的形式及胃排空

  ☆胰液、胆汁

  ☆大肠内消化

  ☆吸收的主要部位

  ☆三种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和途径

  内部资料,切勿外传!

  主要的消化管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激素名称

  分泌部位及细胞

  引起释放的因素

  生理作用

  促进胃液分泌和胃运

  动,促进胰液(以酶为

  主)分泌和肝细胞分泌

  胆汁

  胃幽门部

  迷走神经

  胃泌素

  小肠上部“G”细胞

  蛋白质分解产物

  促进胰液(以H2O、

  盐酸、蛋白质分解产NaHCO3为主)、胆汁分

  促胰液素

  小肠上部“S”细胞

  小肠上部“I”细胞

  物、脂肪酸钠

  泌,加强CCK作用,抑

  制胃液分泌和胃运动

  胆囊收缩素

  (CCK)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引起胆囊收缩,促进胰

  肪酸、盐酸

  液(以酶为主)分泌

  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

  肠运动

  抑胃肽(GIP)小肠上部“K”细胞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脂肪、氨基酸

  性质:无色,酸性pH0.9-1.5,正常人每日分泌的量为1.5-2.5L。

  成分:水、盐酸(壁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黏液(表面上皮细

  胞、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HCO3(非泌酸细胞分泌)和

  -

  内因子(壁细胞分泌)

  作用:

  (1)盐酸,有游离酸和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酸两种,总浓度为总酸。正常人空腹

  胃液总酸度为10-50临床单位,其中游离酸为


立即提交

2024年考试时间安排(预计)

高起点 10月19日 10月20日
语文 外语
数学(文) 史地(文)
数学(理) 理化(理)
专升本 10月29日 10月30日
政治 专业课
外语 详细>>

网上报名